白T藍裙,長發及腰,陳更款款上臺。她眾所周知的身份,是央視綜藝節目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第四季冠軍。在接連四季節目中,每壹季都有她的身影,這時起,陳更沒再走出公眾視線。

  這壹次,她的身份是某教育機構代言人。臺下,3 0 0多名家長和學生側耳傾聽,較之中國詩詞大會冠軍“為什麽是她”,家長們更感興趣的是,她是怎樣成為今天的陳更。高考選擇工科,從本科讀到博士,分明在研究康復機器人的控制器設計。轉頭,她站上了舞臺,詩詞賦出口成章,中華五千年信手拈來。

  談家庭教育

  愛讀散文的小叔是她文學引路人

  每每被問及詩詞興趣的起源,陳更必提陜西鹹陽老家土屋墻的那面書架。那裏放著她的上壹輩,父親、姑姑和小叔讀過的書,有《文學自由談》、上世紀80年代暢銷小說等。在陳家傳統觀念裏,書是財富,這壹整面書墻被祖父悉心保存,即便家庭經濟最困難的時候,也沒有把它們賣掉換錢。

  陳更從裏面翻到了小叔的日記。1990年7月5日那天,她15歲的小叔寫道,“今天下了壹點小雨,父親在院子裏吹起了他最愛的那桿洞簫,幽幽曳曳的簫聲伴隨著風聲回蕩在我的耳邊,讓我想起自己曾經在書裏讀到什麽。”

  如今,小叔已屆中年。這名生活在農村的中年人,已然滿臉胡渣,為謀生計,做過會計,做過鏟車司機,他依然會捧起書,背誦紀伯倫《我的生日》,“是在這樣的壹個日子裏,母親生下了我……如今,我不知道月亮圍著我轉了多少遍,我繞著太陽卻已經轉了二十五圈。不過我還是不明白光明的真諦,也不懂得黑暗的奧秘。”

  這樣的場景,令陳更深受震動。“他的同齡人在打麻將,在賭博,在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有錢,但是他在背散文,因為他覺得這很美”。

  潛移默化之下,小叔成了陳更文學路上的引路人。

  如今,她保持著寫作的習慣。會寫下個性灑脫的文字,比如“雲想冒出來就冒出來,沒有人蓋著它不讓它冒出來;鳥兒飛累了,想回家就回家,沒有人攔著它不讓它回家”。

  也有細膩敏感的言語,比如“有花的時候寢室的燈光不能太亮,明暗對比下才能顯示出綽約的花影,熄燈後從枕上側過去去看花,只有大致的輪廓,讓人想起花未眠。”

  在每晚臨睡前,她像小叔壹樣背誦心儀的散文。比如蘇枕書所書,“我見它生新葉,結桐子,在秋色中老去,來年復生碧玉枝。”

  談詩詞大會

  “抱著參加吐槽大會的勇氣去的”

  媒體慣常於這樣介紹她,“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的‘四朝元老’”。陳更毫不避諱這壹稱謂,也很坦然,“我知道網上的負面評價”。她說,“我就是抱著參加‘吐槽大會’的勇氣去的”。

  21歲開始研習詩詞,陳更的學習成果可見壹斑。她習慣於在言談舉止間引經據典。張口便來“蘭出幽谷,菊隱田圃,梅堆香雪於山嶺,竹揚清芬於窗舍”;也會告訴對話者,“杜甫是壹個善於色彩搭配的詩人”。

  對她而言,頂住輿論壓力,為的是在詩詞造詣上的提升。她說,自己在詩詞方面的推動力,大部分來自於詩詞大會。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的幕後,聚集著幾乎全中國最好的詩詞研究專家,這些人是她所青睞的“醉翁之意”。

  “他們會把我們熟到不能再熟的詩拆開揉碎,放到妳眼前。然後妳發現,原來我還沒有讀懂,詩詞本身如山藏海涵,它背後的人文情懷、思辨哲學,它背後的辯證意味、美學價值,它的不同藝術風格,它跟美術,跟音樂,甚至舞蹈各種各樣的聯系,都值得體味。”

  “人壹定要往厲害的人身邊去”,這是陳更堅持參加詩詞大會的理由。“就像我們為什麽拼命要往北上廣擠。不會有人脫離北上廣,只會有壹波又壹波出色、厲害、有才華的年輕人拼命來,因為這裏有發揮才華的地方,有協同工作的團隊。”

  談文理兼修

  愛機器人生涯,也愛詩詞世界

  陳更愛文,每天早起,第壹件事不是洗漱,不是看手機,不是其他工作,而是固定地寫文章。她的第壹本著作《幾生修得到梅花》已經面世,在央視,她仍在參與壹檔詩詞節目策劃。

  未來的方向,是否已打算從文,她還未決定。不過,陳更坦言,目前,自己的科研“正在解決壹個瓶頸問題”。

  文理兼修,矛盾統壹,這是當下的陳更,也是壹名熱愛文藝的理工科生角色的極致展現。在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第四季自我介紹中,她這樣表達,“我愛我的機器人生涯,它是我理性現實的左岸,我也愛我詩情畫意的詩詞世界,它是我柔軟感性的右岸。”

  她太清楚,二者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。“理科學習的時候,妳要用理性的思維去歸納、總結、推理,然後舉壹反三,嘗試用壹個高屋建瓴的方法解決很多瑣碎的問題;但對詩歌來說,往往壹首就是壹首,壹位詩人就是壹位詩人,它不太可能是‘總結出壹種套路來,讓妳分析所有的詩歌;我教妳壹種鑒賞法,從此所有詩歌都不在話下’。”

  然而,二者也有共通之處。她覺得,理工科背景,讓她看到了科學的局限性,知道學無止境。文科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,又成為了科研工作裏不斷前進的驅動力,“它們相輔相成,相得益彰。”

  我愛我的機器人生涯,它是我理性現實的左岸,我也愛我詩情畫意的詩詞世界,它是我柔軟感性的右岸。

  ———陳更

  對話

  “閱讀需要兩種能力”

  南都:妳是怎麽培養閱讀習慣的?

  陳更:閱讀能力應該從小開始培養。閱讀沒有那麽簡單,它需要兩種能力:壹個是妳能不能從萬千書海裏面,去挑選那本最適合現階段水平、又有營養又好看又好讀的書去讀;另壹種是妳在讀書時,能不能被感觸心理、哲學、情緒描述的文字所吸引,能不能沈浸其中。

 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,就好像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去讀米蘭·昆德拉,但大家都認識金庸壹樣。為什麽金庸那麽普及?因為大家都會沈迷於故事情節,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馬上沈浸於對心理、哲學議論的闡述。

  我覺得,這方面沒有特別大的竅門,就是“時間+用心”,有讀書筆記和思考,用這些來培養自己與書本之間的交互能力。

  南都:妳怎麽記下這麽多詩詞?

  陳更:我的方法是多思考,不要依賴於生理記憶。“兩個黃鸝鳴翠柳,壹行白鷺上青天”,讀了100遍,妳會覺得好順,於是把它記下來了。但過兩天可能就記憶模糊了。那得怎麽記呢?妳得知道,杜甫是壹個很善於色彩搭配的人。他讓黃鸝配翠柳,讓白鷺配青天,它不是高天,不是雲天,不是白天,不是夕陽天,它就是青天,它是有道理的。


  妳看,“梨花淡白柳深青”,白色配青色,這是壹種中國藝術裏面講究藏而不露的,很高雅很古典的美學修為。如果記住了這個,下次再猶豫“壹行白鷺上什麽天”的時候,妳就不去依賴於自己的生理記憶,而是像設置壹個提醒壹樣,記下來。所以,我覺得,需要多思考。

  南都:妳怎麽看待現在擔任教育機構代言人的做法,想通過它來傳達壹些什麽?

  陳更:我覺得,人內心的安全感和踏實,不僅來自於對自己的肯定,它還來自於能傳達給別人什麽東西,能給周圍人帶來什麽。為什麽有那麽多人去做公益慈善?因為他們在那裏找到了自己的意義。

 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,要去互動和傳達。它會讓我自己更有動力,也會讓我通過互動,通過交流,在別人身上看到我自己。我覺得,走出來面對大家,然後再回來內化自己的修為和內涵,是特別好的過程。
百視達DVD專賣店2019電影排行榜熱門電影DVD電視劇線上看2019大陸劇dvd線上看熱門陸劇DVD2019卡通動漫在線觀看熱門動漫DVD2019韓劇dvd在線購買熱門韓劇DVD泰國電視劇2019日劇線上看熱門日劇DVD2019台劇推薦熱門台劇DVD大台北DVD專賣店DVD影片專賣店美劇DVD專賣店2019歐美劇DVD熱門美劇DVD港劇DVD高清版熱門港劇DVD高清DVD購物網電視DVD在線購買

arrow
arrow

    百視達DVD專賣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