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條、資飯、石庫門,自行車鈴聲輕輕劃破晨光熹微——這是經久不變的上海早晨。穿圍裙買汰燒、獨自拉扯大子女三人的絮刀老父親,刀子嘴豆腐心、愛往人民公園相親角替小輩探路的操心姑姑,管閑事包打聽、但誰家鄰居有急忙時總能施援手的裏弄阿姨——這些,則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海派人物。

  近日,上海出品的電視劇《幸福壹家人》在北京衛視開播,壹登場就領跑同時段收視榜,CSM52城收視份額破3。

  壹度被揶俞“雞毛蒜皮”“家長裏短”的海派劇再次贏得全國觀眾緣,憑什麽?執導該劇、自詡為“八點檔導演”的馮凱說:“鍋碗瓢盆、衣食住行,都是我們想要呈現的、描繪的對象。”

  定位家庭倫理劇,“俗”是它最難也是最迷人之處。

  相比職場疏淺、愛情老套,“俗”到貼地貼肉的親情戲觸及人心柔軟處

  《幸福壹家人》的男主人名叫房永福,幾十年來獨自經營壹家手工面坊。他的元配妻子早早離世,留下女兒房天心和兒子房天憶;後與再婚妻子生下小兒子房小龍,又遭妻子離家杳無音信——老父親獨自拉扯大三個兒女的家庭設置,“八點檔”家庭劇的復古風撲面而來。

  合成這股復古風的,還有許多看了又看的橋段。在該劇的職場戲份裏,女性在職場上可能遭遇的困境,對內逃不出她與上司間的流言,對外躲不過酒桌上的騷擾;而男性可能碰上的難題,只有被家庭背景耽誤的雄心壯誌。愛情戲也不高明,姐弟戀、歡喜冤家、富家女和窮小子的不對等愛情,這些套路已經演過千萬遍。若不是董潔和翟天臨把那對男上司和女秘書演得甜中帶萌,若只看疏淺的職場戲、老套的愛情戲,觀眾恐怕早就憤然轉臺。

  可劇中的親情戲實在能留人。名為《幸福壹家人》,實則老房家也有難念的經。子女三人在工作上、愛情上都不如意,回到家也各自回房、各存心事。看似住在同壹屋檐下,但壹家人圍坐說說話,竟是天大的難題。劇集壹開篇就描繪了壹位父親漸漸失落的壹天:清晨為兒女買早點,踩著薄霧出門,踏著陽光進門。喊醒子女後,目送他們丟下啃了壹口的早飯匆匆上班。壹整天,父親都守著手機,等兒女們壹聲生日祝福。大半天光景後,終於有孩子記得這壹天,可好不容易約好的生日宴,三個子女竟因各式各樣的緣由無人出席。看著劇中父親眼裏的光壹點點黯然,網上有了獨特的觀劇建議:用兩倍速快拉職場和愛情戲,只把細看慢品的耐性留給老父親。

  有評論道出觀眾集體心聲:只要父母在,家就永遠有盞等妳的燈;只要父母在,家就有碗熱騰騰的湯。媽媽的嘮刀、父親的數落,不外乎翻來覆去幾句話“吃了嗎”“多穿點”“怎麽這麽晚”,這恰是劇中房永福最常說的臺詞。“俗”到了貼地貼肉的份上,現實中有多少忘記父母生日的我們,觀劇時就有多少感慨的心——奔跑向前的年輕人值得為家為父母緩緩腳步嗎?

  若戲劇的設計“溫度適宜”,懂分寸的“八點檔”也能成中國家庭圖鑒

  前20集,李立群飾演的房永福就是位“付出型”父親。他的周到不僅體現在包辦家務的辛勞上,還滲透在了他身兼母職的心思細密處。他知道婚事是女兒的心頭刺,總會先於他人壹步切斷相關話題。他能體會大兒子在“不對等的愛情”裏所生出的挫敗感,所以甘願主動放下姿態,與準兒媳推心置腹。他還擔心小兒子在感情裏過於草率,早早在女方家長面前拍胸脯做擔保。

  當老房的人生重心不遺余力地傾向小輩,孩子們反生逃離之心。生出各類渴望親近又害怕親密的心理。天心向父親開口借錢,湊成首付,買下自己的房子。天憶不僅接受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,也接受了對方要求自己斷絕父子往來的非分要求。就在房家已經站在分崩離析的邊緣,父愛可以有兩種走向:繼續像個舊傳統裏的父親壹樣犧牲自我,最終滾燙的愛讓孩子們渴望親近又害怕親近;或者急降溫,用另壹種冷處理的方式中和之前的燙。

  《幸福壹家人》選了後者。編劇在20集過後,給房永福挑了條從未有電視劇走過的路——起訴兒女。“煽情過頭就不好了。”導演說,“情緒太滿,有時就是戲劇的敵人”。在他看來,“八點檔”本身也在變,之前講究“要愛就愛到極致,談付出就必須付出到盡頭”,好像老父親不為兒女操碎了心、甚至臥病在床,就對不住“八點檔”的名號壹般。可隨著年齡增長,創作者漸漸意識到,過分舞臺化的濃烈情感需要降溫,朝著生活的適宜溫度靠近,“懂分寸的‘八點檔’才會讓大家在會心壹笑中看到自己的模樣,得到對生活的感悟。”

  2007年,55歲的李立群寫了篇文章《我的餛飩攤》,文中回憶了他在七八歲時看過的壹部黑白影片《長巷》。巷口有個餛飩攤,夜裏冒著熱氣,安靜地跟巷子合成壹體。李立群說,他羨慕那個擺攤的,因為餛飩攤代表了適宜的溫度,能讓深夜趕路人暖暖身子歇歇腳。這壹次,他把文章裏的感受融入表演,“用溫暖不燙人的戲劇設計,對照許許多多的中國家庭”。

  相關鏈接

  熒屏記憶裏的“壹家人”

  中國電視劇發展60年來,作為最傳統的“客廳文藝”,其壹大功能就是承載家庭情感,為不同時代背景、不同地域風貌的中國家庭留下真實動人的畫卷。正因為此,壹個個以“家”為名,甚至直取“壹家人”之名的劇集,占據著我們的集體記憶。

  《上海壹家人》:1991年首播,李羚、謝園等主演,講述的是舊時上海的壹家人。故事開頭,若男是個被父親帶到上海投奔親戚的小女孩兒。1920年代的上海,小女孩兒沒了父親,從此跟隨養母巧珍壹家生活。在動蕩的局勢裏,她從裁縫店的學徒做起,隨後白手起家創建自己的事業。但同時,她與阿祥、黑皮的愛情故事,也同起起落落的事業壹樣,坎坷不已。電視劇播出那年,若男的發型壹度成為街上時髦,而片尾曲“要生存,先把淚擦幹。走下去,前面是個天”,當年也唱遍街頭巷尾。

  《東北壹家人》:2002年首播,英達、李琦、鞏漢林等主演。該劇的主人公是在沈陽生活的壹家子有趣的人。老爸牛大爺退休前是勞模,退休後也不閑著,整天好管閑事。兒子牛小偉原先也在牛大爺的工廠裏當工人,正值國企改革,小偉成了下崗工人,下崗後的他在自家小區附近開起了小飯館。女兒職中畢業,壹時還沒找到工作。面對社會轉型時期的種種變革,每壹位家庭成員以及他們的朋友、鄰居、同事之間發生了壹系列陰錯陽差、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。有意思的是,該劇片頭曲《東北人都是活雷鋒》的受眾遠大於電視劇本身,“翠花,上酸菜”壹度成為東北的代名詞。

  《溫州壹家人》:2012年首播,李立群、遲蓬、張譯、殷桃等主演。改革開放初期,溫州創業潮興起之時,瑞安古樹村的周萬順決定把13歲的女兒周阿雨只身送往意大利。自己則把祖屋和全部家當賣掉,帶著妻兒背井離鄉徒步來到溫州。到溫州後的周萬順從拾荒做起,壹步步變身為成功商人。他立業之時,叛逆的兒子周麥狗出走大西北,開始了自己的艱辛創業路;而遠在意大利的女兒周阿雨,也以自己的方式和頭腦,從無到有創建自己的商業大廈。值得壹提的是,《溫州壹家人》播出後,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,被認為是“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的精準畫像”。後來,《溫州兩家人》播出,時間線後移了十年。現在,《溫州三家人》也已經啟動,接力講述21世紀的溫州人故事。

百視達DVD專賣店2018電影排行榜電視劇線上看2018大陸劇推薦2018卡通動漫在線觀看2018韓劇推薦排行高清DVD專賣店2018日劇推薦2018台劇推薦大台北DVD專賣店DVD影片專賣店美劇DVD專賣店2018歐美劇DVD港劇DVD高清版高清DVD購物網

arrow
arrow

    百視達DVD專賣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