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心中的成見是壹座大山,但換個角度,越過大山,便是寬廣。 實際上,社會大眾對電子競技的認知,就經歷了難能可貴超越文化成見的過程,從相斥到相融,如今,已成為當下流行文化的壹個標簽。

  正因為如此,熱播劇《全職高手》甫壹上線便引起青年觀眾的共鳴,少有指責和口水。對於如同劇中主角壹般把電競當做事業的年輕群體來說,這部劇的社會反響足以令他們欣慰,同時也令他們從比較邊緣化的社會位置向鎂光燈下靠近了壹些。

  但是,僅僅壹部劇,還遠遠不夠讓社會公眾深解信息革命後的新生代文化,更談不上達成共識。僅就電競本身,對於電競運動和電競選手,外界的認知、了解和接納還需進壹步提高。直到如今,“職業電競選手”的稱謂,在很多人眼裏依然意味著誤解。新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田野、張宇辰、劉謀等現役和退役的職業電競選手,探尋“現實版”葉修的真實生活和面臨的挑戰。

  妳見過淩晨4點的洛杉磯嗎:職業電競選手每天15個小時訓練

  網絡上,電競粉絲眾多。若有職業選手發揮不佳,他們會猛敲鍵盤,諸如“我去都比他打得好”之類的聲音便會冒出來。實際上,在職業競技體育領域,粉絲玩家“我去都比他打得好”的情況不可能存在。玩家玩遊戲圖的是開心,對職業選手而言,這卻是必須全力以赴的謀生之道,他們的付出是玩家無法比擬的,甚至都不可能體會得到。

  田野(ID:Meiko)已經做了5年的英雄聯盟職業選手。每天,中午12點起床,下午1點開始訓練。訓練持續到晚上1點。很多時候,他們會選擇加練,而且壹練就是兩三個小時。籃球巨星科比有句未經證實的名言:妳見過淩晨4點的洛杉磯嗎?對電競職業選手來說,見到淩晨4點生活的城市,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。這樣的工作節奏不是壹天兩天,而是日復壹日。

  作為王者榮耀最早的壹批職業選手,張宇辰(ID:老帥)在玩家階段時也是為了開心,為了贏,“但現在不同,贏只是最基本的要求。以前很多不用我們去思考的問題,做了職業選手後要面對。”每次輸掉比賽,他沒有時間沮喪或悲傷,必須與教練壹起復盤、分析,把比賽中的失誤、戰術等問題擺到桌面上講。訓練時,他們不僅要提高配合和勝率,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壹些英雄熟練度以及裝備的問題。“目的性很強,不再單純追求自我感受。”

  《全職高手》有壹句臺詞:“努力,最不值得拿出來誇口,這是基本,是人人都會做到的,是最底層,最渺小的東西。搞清楚這壹點,才能向高處攀登。”劇中,不管是老將,還是新人,每個人都在抓緊時間訓練加練。葉修即便退役做了網管,對於每場他認為重要的賽事,都會寫出詳細的賽後分析報告,電腦裏存下了密密麻麻的文件夾;“飲水機男孩”喬壹帆,即便沮喪地去預備隊報到,壹路不忘用橡皮筋鍛煉手速;羅輯解析葉修戰隊比賽的利弊得失,通常壹場比賽的分析要用掉壹包A4紙。

  能在電競職業聯賽裏闖出名堂的,都是天賦異稟之輩,比如英雄聯盟S8世界賽MVP選手高振寧(ID:Ning)、RNG戰隊輔助史森明(ID:Ming)以及FPX戰隊中單選手卓定(ID:Knight)等。在培養他們的YM戰隊老板劉謀(ID:PDD)看來,像卓定這樣的選手,電競已經不是簡單的“熱愛”二字可以概括,他已經進入“癡”的境界。“每天除了吃飯睡覺,就是研究戰術、訓練,我都有些心疼他。”

  優秀的職業素養也是重中之重。“不是遊戲打得好就能做職業選手。”劉謀說,他見過太多熱愛電競的年輕人,但很少有人成為職業選手。原因有很多,比如天賦所限或者對電競理解有偏差。

  《全職高手》裏葉修說過,“榮耀,不是壹個人的世界”。劇中,葉修之所以被稱為“榮耀教科書”式的大神,不僅因為操作技術登峰造極,更因為他對榮耀的理解透徹程度超越所有人。接替葉修成為嘉世隊長的孫翔恰好相反,他缺乏團隊意識,是壹頭“獨狼”,多次為了個人表現而置團隊於危險境地,最終導致嘉世戰隊被降級。

  “真羨慕妳們這些有手速的瘋子”:電競職業化程度越高,淘汰越殘酷

  《全職高手》裏,葉修帶領奪冠的興欣戰隊,有不少成員是他從路人中尋來的。包榮興是倉庫管理員、羅輯是喜歡玩榮耀遊戲的大學生、唐柔是個“榮耀小白”……這樣的“白手起家”重返巔峰的戲劇化處理讓觀眾追劇的心情跌宕起伏,看得十分過癮,但真實的電競行業裏,成為職業選手並沒有這麽容易,尤其在電競已經高度職業化的今天。

  劉謀7歲開始接觸各類遊戲,那時,他只是在“黑網吧”看別人玩遊戲。兩三年後,家中有了電腦,他進入了實戰模式。19歲時(2010年),經過壹年的專註訓練,劉謀成為職業選手。在劉謀看來,以前的電競選手特別幸福,“現在的職業選手很累”。職業選手每天訓練的內容、時間安排都越來越規範化。在管理方面,很多俱樂部采取的是軍事化模式,賽前沒收手機,禁止單獨外出。現在的職業電競選手,完全活在勝負的世界裏。

  另壹方面,電競行業逐漸形成了人才培養體系。有天賦的年輕人更容易被發掘進入電競行業,不需要像前輩那樣在網吧裏蹉跎時光。各支電競戰隊組建了青訓體系,四處網羅實力新人。這些新人只要成績好,戰隊就會提供試訓機會,通過試訓後就能進入戰隊。這個體系裏,雖然成材率還不錯,但競爭之慘烈,遠非外界所能想象。

  《全職高手》裏對這樣的殘酷競爭也有所展現。榮耀第壹術士、藍雨戰隊隊長喻文州,經典臺詞是“真羨慕妳們這些有手速的瘋子”,當年他在預備隊就差點因為手殘(手速慢)被淘汰;微草戰隊的“小透明”喬壹帆,如果不是遇上“榮耀史上最大的BOSS”葉修,指點他改練“陣詭”,就會成為殘酷競爭的犧牲品。

  真實的職業戰隊競爭比劇裏更加殘酷,畢竟現實世界裏沒有葉修。按理說,進入青訓體系就算得上職業選手了,在等著把前浪拍在沙灘上的這段時間裏,這些後浪在訓練強度壹點不比前浪少的情況下,要面臨“比賽少、收入低、幾無曝光度”的現實困境。壹支上海戰隊的工作人員透露,二隊選手的收入今年上半年月薪是五千到七八千,最近漲了些,能達到壹個月六千到壹萬元。雖然戰隊管吃管住,但這種薪酬在上海也就是夠謀生而已。以英雄聯盟舉例,頂級職業聯賽的選手只有80人。名額有限,只有天賦和職業素養最優異的人才有機會從青訓隊或二隊進入壹隊。

  “每壹天對我都很寶貴”:職業生涯三到五年,20歲已算大齡

  “舊人將歇,新人輩出,這是自然的規律,誰都無法改變。”葉修的感慨道出了競技體育的殘酷真相——不管多麽天才的選手,在時間面前也無能為力。“經驗,是時間的沈澱,而時間總是讓人無奈的。”

  25歲的葉修剛剛贏下冠軍,就被俱樂部老板逼著交出了“壹葉之秋”的賬號、宣布退役。壹方面是因為他壹貫不配合商業宣傳,另壹方面也是老板認定25歲的葉修職業生涯已經到了尾聲,於是痛下決心用“新人王”孫翔取代他的位置。體育競技永遠是屬於年輕人的遊戲。對普通人來說,25歲人生才剛剛開始,而對職業電競選手而言,25歲職業生涯就已經快要結束了。

  職業電競選手的運動生命,比劇中的選手更短暫。在電競這個行業,超過30歲的職業選手屈指可數。縱觀整個電競行業,活躍在頂級賽場的電競選手年齡大都在20歲左右。大部分職業選手,職業生涯只有短短的三到五年。劉謀在23歲那年選擇退役,當時,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大齡職業選手了。張宇辰說,這是無法避免的現實,因為到了壹定年紀後,反應、想法和心態都有變化。

  《全職高手》中,王傑希仍是冠軍戰隊微草的隊長,就開始物色更年輕的接班人,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戰績也要為新人鋪路;霸圖戰隊26歲的韓文清,每天雷打不動地操縱角色做遊戲裏很枯燥的攀巖,只為了延緩下滑的狀態,卻還是被新人逼到絕境;即便是“鬥神”葉修,也清楚地知道鬥不過時間,所以才會對陳果說“每壹天對我都很寶貴”。

  不僅如此,和傳統競技體育壹樣,傷病也是電競職業選手的敵人。20歲的田野,不訓練的時候,習慣動作是活動手部關節,“訓練久了手指就會很疼,經常想要甩壹甩或捏壹捏。”劉謀回憶起做職業選手那幾年很是感慨,長期的不規律作息讓他覺得老得很快。長期低頭訓練,很多職業選手的頸椎都不太好,張宇辰也不例外,“但是沒辦法,做這份工作,就要有付出。”

  25歲的“老將”張宇辰已經有壹個賽季沒有上場打比賽了,跟他同時期的壹些選手已經退役,但他還想再堅持。

  新陳代謝是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。和時間為敵,我們永遠是輸家,問題在於怎麽輸。《全職高手》中被“新人王”逼到絕境的韓文清不願意就此放棄,“就算要輸,也不是這壹場”!最終,通過枯燥攀巖苦練的手法助他絕地反擊贏得比賽,捍衛了老將的尊嚴;因為“被退役”不能參加高水平聯賽保持狀態的葉修沒有放棄爭勝,他在網遊的戰鬥中不斷磨煉戰術也錘煉全新的武器“千機傘”,最終以全新的角色和理念重返職業聯盟……

  不患輸而患不爭,這才是體育精神。其實,在“舊人將歇,新人輩出”的感慨之後,葉修還說了壹句話:“舊人不代表只會當逃兵,新人,也不意味著天下無敵。” 老兵不死,只會慢慢隱退。

  人才缺口大 新生文化需要愛與包容

  去年,喻文波(ID:Jackeylove)跟隨iG戰隊拿到了英雄聯盟世界賽的冠軍,創造了中國戰隊的歷史。今年LPL春季賽,他又和iG壹起獲得了冠軍。這個天賦滿滿的少年,今年還未滿19歲。

  公開資料顯示,喻文波還不到16歲時就加入了iG,但因為年齡問題,他直到去年的LPL春季賽,才正式登場亮相。英雄聯盟在選手出場資格方面,有著嚴格的控制。在沒有拿到“電子競技員證”之前,選手是無法上場比賽的,而這個證必須年滿十八周歲後才能申請和註冊。越來越多的例子可以證明,電子競技的職業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。

  從事電子競技,不再是不務正業。電子競技,也不再是單純地打遊戲。壹支戰隊除職業選手外,還會有教練、領隊、分析師。生活服務方面,他們也有專門的管理員、營養師和理療師,組織構成和其他職業體育俱樂部相差無幾。


  電競市場在發展和壯大,與之相關的人才缺口也在不斷放大。7月9日,人社部發布的《新職業——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》顯示,未來5年電子競技人才需求量近200萬人。電競解說、翻譯、直播轉播等賽事工作人員還處於人才匱乏階段。很多退役的職業選手除選擇做直播,更多地會選擇解說、教練、分析師等工作,依靠對遊戲的獨到理解,從事幕後工作。

  可喜的是,隨著大眾對電競的認知逐漸清晰,很多高校開設了電競專業。電子競技已經深入到年輕人的學習和生活中,成為年輕人社交和提升團隊精神的壹種方式。這也使得電子競技獲得更多家長與社會的理解與認同。

  這種改變,從近來涉足電競題材的影視劇也可窺見壹斑。隨著新生代逐漸進入社會主流行列,流行文化越來越多地被賦予屬於他們的色彩。 信息革命令社會文化的形態、載體和傳播方式脫離了傳統的軌道,新生代多元文化與傳統價值觀的碰撞無須回避,也無須恐懼。 正如新生代的選擇已經令娛樂、休閑、體育甚至影視行業發生改變,未來,還會有更多的文化領域從多元與傳統的相斥走向相融。 鼓勵而非阻止新生代選擇自己的前途,給予更多愛與包容,以及幫助,其實並不僅僅是電競青年們對社會的期望。
百視達DVD專賣店,高清晰DVD影片,2019電視影集,2019電影DVD,高清DVD在線購買,最新電視DVD,購買DVD影片 2019電影排行榜熱門電影DVD電視劇線上看2019大陸劇dvd線上看2019卡通動漫在線觀看熱門動漫DVD2019韓劇dvd在線購買熱門韓劇DVD泰國電視劇2019日劇線上看熱門日劇DVD熱門台劇DVDDVD影片專賣店美劇DVD專賣店2019歐美劇DVD港劇DVD高清版高清DVD購物網電視DVD在線購買

arrow
arrow

    百視達DVD專賣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